滴滴:春天的裁员与模式的天花板
2019-02-16 10:17:14
  • 0
  • 0
  • 1

原创: 陈志刚  来源:水煮通信

或许成为普通的出租车公司后滴滴才能盈利。

壹:春天的裁员

互联网行业不景气指数攀升中,滴滴成为2019年春天来临之际第一个宣布大规模裁员的小巨头:2000人,15%,规模并不算小,可以说是互联网巨头中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了。

此前BATJM等巨头均还未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主动裁员,这是不是互联网的冬天开启的标志性事件虽然还需要继续观察,但是是滴滴出行模式的冬天则毫无疑问。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过去的几年里,滴滴依靠资本,迅速成为出行领域唯一的巨头,此后公众和资本都在期待“垄断者”滴滴能够找到盈利的模式。

而就在前几天,有未经证实的媒体消息传出滴滴2018年全年亏损总额高达109亿元,距离盈利看上去还有很长路的要走。

究其原因,在我看来,是滴滴的基本模式已经走到了天花板,这种天花板之下,无论滴滴如何努力,都很难打破无法盈利的魔咒,除非滴滴能够改写行业的商业规律。

贰:滴滴宿命

滴滴始终以互联网公司自居,这种定位能够满足自身想象的角色和资本讲故事的需求,却难以符合出行行业商业规律下正常出行服务公司的身份。

滴滴如果无法成为一家普通的出租车公司,那么其摆脱亏损的困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所谓的普通的出租车公司应该是像北京的金建银建、上海的大众强生,深圳的深华、荣华一样,获得地方政府牌照许可、拥有自己的出租车、雇佣自己的司机、接受地方政府的监管、收取司机的份子钱…..

只有这样普通的出租车公司才能让滴滴摆脱亏损的困境,万千理由中只有一个:出租车行业的商业基本规律并没有因为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叠加被改变,更没有因为资本们和滴滴烧了几百亿有所本质的改变。

出租车行业还是以前的出租行业,出行行业也还是以前的出行行业:

1)高峰时间段难以打车

2)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3)份子钱依然存在

4)地方政府牌照依然存在

5)对黑车的打击依然存在

6)道路拥堵依然存在

7)交通路网效率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提升

以上任何一项,均为因为网约车的出现,有本质性的改变。

这是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也不敢面对的事实,但是事实就是事实,这并不是观点,会因为你的态度而发生改变,事实不会因任何人的态度发生改变——互联网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出行(出租车)行业!

当然,我必须承认,在方面乘客和司机供需对接上,网约车的确极大地改善了效率。但是问题是,这种效率改善并没给滴滴公司带来可盈利的模式,这是十分可悲的一点。

叁:讨好司机

普通的出租车公司都是要收取出租车司机份子钱的,还有各种严格的管理要求,出租车司机虽然颇有微词,但是基本也是没办法。

滴滴不同,从一开始,滴滴就需要用钱不断的讨好司机,一个流传出来的数据非常能够说明问题:2018年,滴滴补贴司机高达113亿。

也就是说,讨好司机方面,除了钱,滴滴并没有多少更有效的办法。为什么滴滴需要讨好司机而普通出租车公司则不需要?

关键是滴滴希望通过花小钱办大事,用一点小补贴,把出租车公司购买的车辆纳入到自己的出行服务资源中,这是一种轻资产的模式,俗话就是借别人的鸡生自己的蛋。

从一开始,滴滴就对这个模式形成了路径依赖,即使在获得更多融资之后,滴滴也没有投入资源购买自己的车辆雇佣自己的司机上面,快车、顺风车产品持续推出,企业经营思维依然是借鸡生蛋,以小博大。

但是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其与司机的合作是建立纯粹的金钱交易之上,当补贴减少或者取消的时候,私家车、黑车、出租车司机自然的选择是逃离滴滴的出行资源池。

这颇有一点滴滴把大厦建立在沙子上的感觉。

肆:伪垄断者

滴滴是一个伪“垄断者”,尽管网约车领域滴滴是主要的厂商,但是在产品形态看,滴滴实质上面临的是各地出租车公司的耗散性竞争。此前滴滴推出快车专车顺风车服务,并有意识的限制出租车打车的命中率,实质上是与出租车公司开展了直接竞争。滴滴毫无垄断优势可言,在任何一个城市,滴滴和其他出租车公司一样,只是一个参与者而已,而在顺风车不断出现负面之后,更是削弱了滴滴的竞争力。

由于出租车公司的竞争存在,滴滴的快车和专车无法获得垄断定价权力。

此外,高德借助地图优势也推出了自己的网约车服务,也进一步分流了滴滴的市场。所以看上去滴滴是一个垄断者,只是从网约车厂商梳理的角度看而已,从滴滴提供的产品形态上,滴滴无法归为一个垄断者,其市场份额可能了只是一个重要市场参与者而已。

这使得滴滴无法依靠出行产品获得盈利,但是悲剧在于这是滴滴的主业——程维说2019年会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

伍:管制和牌照

滴滴可能并不是不想成为正常的出租车公司。但是滴滴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即出租车牌照都是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地方政府已经发放了足够多的出租车牌照,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利益分配格局。

滴滴早期借助技术和资本优势,以破坏者的姿态进入出行领域,本来就招致出租车公司和地方政府的反感,这使得滴滴获得正式的出租车牌照存在很大的难度。

此外,在安全领域,政府在持续强化滴滴作为平台方的主体责任,无疑会增加滴滴的成本投入,“2019年滴滴将在安全技术、产品和线下司机管理及国际化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的消息显示了2018年滴滴的成本支出主要方向。

柳青对外表示滴滴管理层正在认真思考业务模式,或许表明滴滴已经意识到某些问题所在,后续值得继续观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